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究诗几则(二) [打印本页]

作者: 张伯元    时间: 2013-4-29 13:23
标题: 究诗几则(二)
二诗
接上文,再补充几句。
用大熟词或不加分解提炼的成语写诗,就是掺水。好诗没有水分,每个字有每个字的位置和意义。还有用口号写诗的,常见于文革旧人,被人“尊称”为“老干体”。不用严格说,上述皆可定性为顺口溜或歌诀,不能称为诗。
克服了熟词和口号,就可以进入诗语了。
有了诗语是否就可以写出好诗了,不一定。本人不是诗词理论学术的研究者,所言皆是自我感觉。不严谨,不全面,甚至不准确。读者都可以批评、补充。
诗语一节说到白话是自由体诗的诗语,其实,自由体诗也没那么简单,他所使用的白话是复杂的白话,而不是简单的白话。必须符合自由体诗的韵味感觉的白话才是他所需要的白话诗语。
打油诗虽不属于正体,但写好了也不容易。有一个领域非常适合打油诗,那就是题画。郑板桥、齐白石,多有打油诗词,都是很适合题画的,如果你写得一本正经,反而没那个味道了。我个人认为齐白石的那些诗水平很高,不在于它是否打油。
许多成名诗人出外去给人家讲学、做培训,他们都要说到什么是诗的问题,不可回避。但实话说,这个问题最难回答,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具体的回答。
我们自己冥思苦想,也只能找到那种令人会意的“什么是诗”,却难以言传。为什么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呢?
诗的定义就在这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里面,因为诗具有“道”的规定性,诗是人代神言。道可以言么?不可以言。
格律诗和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中国的方块字和四声,决定了只有中国才能产生格律诗和对联。
诗是神的语言,所以,诗要规定特质的语言,一般而言要押韵,格律诗要遵守格律。除此之外,够诗的标准可以有这样一些特点——
有趣。如果连这个标准都不够,那就不是诗,那是顺口溜、是歌诀。人们的生活是丰富多 的,需要乐趣,所以,诗有趣是个很低的标准,但及格。
有情。诗有情,人是血肉之体,没有情的诗没有活力。情是诗的永恒的动力。情有个人私情,有民族国家的大情、公情。有天地生死的道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喻之。
有哲理。思考从人类的初祖就开始了,大到宇宙之外,小到微生物世界,人类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空与有,真与假,俗与雅,去与留,隐与显,富与贫,穷与达。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解之。
有境界。作者胸中丘壑尽在字里行间,个人修为高低,眼界宽窄,见识多寡,人性贵贱,均体现在诗的境界里。有人送玉给子罕,子罕拒,人说玉是宝,子罕说自己以不受玉为宝,境界之谓。
有神韵。好诗都有神韵,有人总结说尾韵用名词可产生神韵效果。读者不妨试验,我以为不全在此技术层面。神韵是某种意境,是通过物象创造出来的。“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清王士祯(神韵说的开山者)有此一例。
好诗除了艺术高超外,还有内容健康也即道德好的标准,善良的而非卑劣的。写诗不能歌颂不健康的阴暗的丑陋的。写诗可以刺,可以讽,好诗可以愤世嫉俗,但不是谩骂。那是社会生活的反应,那是光明的、为民主政治的呐喊。
好诗有奇句,因奇句而传世,如沉舟侧畔千帆过;好诗有完篇,如春江花月夜;好诗有长有短,短如登鹳雀楼,长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好诗一听而知;好诗一望而知;好诗为一句而“捻断数根须”;好诗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综上,仅仅符合格律要求的还不能算诗,就似会了乘法口诀的还不能算是数学家一样。
就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而言,全篇如果不能表达一个超级的情绪或思想,就不能算诗。四句或八句中如果没有一个奇句还不能算诗,思想不统一的不能算诗,一天能写一万首的不能算诗,当然,百年才写了一首的也未必是诗。
道别人所未道,写别人所未写,见别人所未见,思别人所未思,或有好诗。
好诗不一定是名人专利,清人刘霞裳没什么名,他的《咏白桃花》。“刘郎去后情怀减,不肯红妆直到今”,据说当时几个如袁枚名气的诗人见到后,自己写的诗都没敢拿出来。
今人作诗多附庸风雅,很难进入诗的内层,很难代神言。古人有言,作诗如参禅,如果你没有参禅的感觉,那你写的诗就好不到哪去,充其量是歌诀。
生活是丰富多 的,以写诗为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写,标准不高,顺口就行,不要求自己写出传世的诗来,也是一种生活,也不应该被苛责。既然诗有“道”的规定性,那么,写不好诗也有“道”的规定性,怎么可能写诗的人都是李杜白呢。


[url] | | ⿻ |  ⿻注| : ⿻  ]
作者: 草斋风凉    时间: 2013-4-29 13:25
先高亮引读,再谢谢体会!

[url] | | \ |  \注| : \  ]
作者: 清风    时间: 2013-4-29 14:21
进来坐下慢慢学!:handshake
作者: 青衫来客    时间: 2013-4-29 18:44
欣赏奇文,问候!
作者: 张伯元    时间: 2013-4-30 00:04
草斋风凉 发表于 2013-4-29 13:25
先高亮引读,再谢谢体会!

我想每一节都单发一帖,然后再复制到总帖去,希望草斋兄支持
作者: 张伯元    时间: 2013-4-30 00:06
清风 发表于 2013-4-29 14:21
进来坐下慢慢学!

清风:我想每一节都单发一帖,然后再复制到总帖去,这样是否影响不好?
作者: 张伯元    时间: 2013-4-30 00:09
青衫来客 发表于 2013-4-29 18:44
欣赏奇文,问候!

希望青衫老师支持我的同时也介绍一些你研究过的或自己体会的诗论给论坛里的朋友

李站期望值很高的
作者: 云尔    时间: 2013-4-30 05:44
谢谢张顾问的用心指导,真乃专家之言,拜读学习中。。
也附录一篇我收藏的“
江南春绿”的【学诗体会】 一并供大家分享。

作者: 云尔    时间: 2013-4-30 05:46
                     【学诗体会】
                           (作者:江南春绿)
  
  ▲所谓起承转合最能体现在绝句里。第一句“起”,第二句要紧跟第一句的意思谓之“承”,第三句要生发出更深一层的联想谓之“转”,第四句要把一、二句和第三句的意思归纳起来所以叫做“合”。由此可见第一句要“起”得好,第二句要“承”得紧,第三句要拓得开,第四句要收得住。
  ▲诗宁可平白,切忌生造。平白之词,起自初学者而归结于成熟者。初学者,语言平白如话,但意境浅;后渐追求词句华丽对仗工整;又后追求意境而语言复归自然;当然那已经是经过几个轮回,平白相同,意义已经高出一个境界了。诗,以平白始,以平白终。
  ▲诗词总在说和描之间。全说是白话,不是诗词;全描,是图画也不是诗词;穿穿插插 忽情忽景,忽说忽描,形成一个和谐的意境就好。
  ▲意象,就是用形象的辞藻来表达某种意思。前人大致有因象生意、因意生象和意象兼具等表现手法。说得浅显点,就是比喻(包括明喻、借喻和暗喻)在诗词中的巧妙运用。
  ▲诗词在于抒发性情。为赋新诗强说愁虽然也给人一种字面的美感,但总不是自然的好。若能在抒发性情的同时把语汇和声调也尽量安排得与作品的的主题情调一致,这样感染力会更加强烈些。
  ▲写诗重在意境,读诗重在心境。语言的运用应该推陈出新符合时代精神。单纯追求古代语言反为不美。诗词虽盛于唐宋,但后人也在不断发展多有华章,而且风格各殊不必强求,互相探讨,取长补短,必能令人有所脾益。
  ▲诗在于情,无情则无诗。就是诗三百也都是以情入诗的。诗的真谛在于以情感人。其他都是细节问题。古人的杰作流传到今都是好东西但也不是现代的东西,好在哪里?是抒写心情还是协律?是用古词使人难懂还是连篇白话让三岁的小儿都能看明白?看一下唐代的"静夜思"吧。
  ▲诗当以意境美为主。诗境词句俱美者,其上;意境美者词句不美而美,其中;雕琢词句而失意者,其下。
  ▲诗的艺术,就是把读者一步一步引进一个意境;但每一个意境既是连续的又不是死板的,象游历名山大川移步换景,象读福尔摩斯的侦探小说波澜迭起。
  ▲诗者,首炼意,次炼句,次炼词。意在立新句在自然。过则失。炼词过则造语生硬,炼句过则语法不协,炼意过则意境全无。
  ▲炼字过,签语然。择字者,非择其冷僻而择其熟知也;炼词者,非炼其艰涩而炼其易明也。诗在明人而词在达意,若诗不达意,又炼词句何?
  ▲诗可以小而有意,但不可大而无实。小而有意者,精致;大而无实者,浮华。
  ▲文辞平易而意境深远者,得诗道。
  ▲诗的语言在于协调。诗固不宜口语,但一意追求典故或者一意追求古语法,今人读来未免干燥枯涩。若真正之古语法,则古汉语大家能理解之;若一般诗词语言,则一般诗词爱好者能理解之,若以现代语词入诗,则现代读者能理解之;忽古忽今,古今夹杂,则众皆茫然矣,尤其应避免之。譬如一身打扮,上戴汉冠,下着明袍,腰系金利来皮带,足登红蜻蜓皮鞋,则欣赏者愈鲜矣。
  ▲诗犹如人;唐诗如唐人,宋诗如宋人,明诗如明人,清诗如清人,清季民元之诗则如清季民元之人,今人诗词也应如今天时代之人。
  ▲诗在于意,修辞是为了表达诗意。要为诗意而追求修辞,不要刻意追求修辞而含糊诗意。准确的表达诗意是求本,单纯的追求修辞是求末。舍本求末,似不可取。
  ▲或许文学作品的理解性在于环环相扣;前面的(小说的章节、散文的段落、诗词的词句或者电影的镜头切换)总在为后面作铺垫,后面则总是前面的自然延伸;或许这种前后铺垫延伸有时可以跳跃可以逆转,但跳跃的时空还是有所约定不能超出联想极限,就象书法家常用的一句话,叫做“笔断意连”。如果超越了,就象不能回来的风筝----断线了。
  ▲诗词虽有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之别,但我必在其中。大千世界,意象恒河沙数,凭人剪裁而已。
  ▲诗不同于词;词可以露,诗适宜藏;词在露中藏,诗在藏中露。此诗与词之区别也。
  ▲所谓现代格律诗词,在既遵守但不拘泥.虽稍出但能尽意者为佳。
  ▲诗词体裁小而容量大,语言简而含义广,既要思维清晰脉络清楚又要辞藻得体表白简练,写景要寓情,言情要合景,说事要含理,用典要无痕,一字一词都富含文学色 。吹毛求疵,亦必要也。
  ▲诗使人联想无穷。既有联想,则有感想评论之属。能引发人抒发感想评论者,也属好诗之列。读后不置一喙无感想者,则败矣。
  ▲一首诗到了既无好句可挑又无败笔可寻时,就可以说是好诗了。
  ▲如何使28个字字字都有既独立又连贯的含义,不浪费一个字符,在规定的格式内尽量表达最多的信息,是绝句的基本要求也是绝句的最高追求,同时也应该是现代旧体诗词爱好者追求。
  ▲纯写景的诗要以情为主线,以情驭景则景在情中,为景而景则景不达情。
▲全篇都写景的诗作,不但要有层次感,而且要在句里行间穿插一点人的影子,不然,读者读后不见诗魂,一片茫然
▲景物之诗泛泛皆是,要写出特色说难也难说易也易。难者,天下风光,大同小异,人云亦云,难捕捉其特色也;易者,天下风光,大同小异,但要在一二处细心体会炼字造句,锻造出区别于别处的有特色的一二词句即可。
▲任何景象的运用都为了表达、烘托或强调主题,散漫了就景不达意;剪裁景物一定要服从主题。
  ▲列举几种现象,然后归纳起来,从而得出结论,这是“以事喻理”诗的必要程式。这相当于论文。
▲竹枝词是古代依照七绝的格律、参照民歌的立意、语言而撰写的文人诗词,它既具有民歌的特点又同时具有文人诗词的特点,两者不可偏废。
▲写律诗的一般过程是:首联叙述缘起,用语要平常浅显,不要刻意,能说明就好。二联写见闻,要求用语精致,对仗工整。三联从外观见闻进入深层抒发,把景和情巧妙的联系起来融合在一起。结联综括,手法众多,总之是不但进一步深化主题,而且要结得韵味悠长耐人寻想。
▲字里行间不宜跟得太紧。意思要集中,所谓围绕主题也;景象要放开,所谓联想思维也。
▲力求字面工整。这有其华丽典雅的一面,但若强求,也容易造成牵强,失去自然韵味。
▲一首诗吟咏已成,自己要改甚难;但经高人一语,即可点石成金。好象下棋,局中人千思不得良策,经高人一点,如雨霁云开见日貌。
  ▲前人说:五绝难于七绝,诚至言。要么飞来之意,一气呵成;要么深思熟虑,凝练至极。试想,要在短短20字里,有景有情,何其难也。。
  ▲诗歌是一个百花齐放万卉争艳的文学园地,前人开垦了这个园地的一角,还留着极大的荒芜等待后人去发现、开垦、栽培、繁茂。按理说,继承是次要的,发展是首要的;继承只是复旧,发展才是创新;但也可以说,发展是重要的,继承是必要的,只有继承才有发展。跳高要一厘米一厘米的递增,跳远要一公分一公分的增加,跑步要一秒钟一秒钟的递减,若过高过远过快,则惊为天人反为不美,何妨语词的组合、运用、表意功能都有认识上的惰性,滞后了人曰“似曾相识”超前了人曰“不可思议”。诗歌是一种适合大多数文学爱好者的文学形式,缓不可滞后急不可超前,立意要超前人而语言不可立新,旧皮袋装新酒旧语言说新意,最能为大家所接受。
  ▲按平水韵写古体诗词只是遵守和保持原来的习惯而已;若按诗歌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是押韵这点而言,改革势必发生。
▲汉家语音,变化多多。秦汉唐末,宋元明清,从全国来说多次少数民族与汉语音融会贯通,从某一地方语言来说也是随着地方官话的变迁而变迁。音韵者。随时代而变通也。今天之写诗词者,恪守古韵而不知变通者,死。
  ▲旧体形式新诗思维,是“旧皮袋装新酒,是新旧诗词的“数学交集”,是一种“边缘体”。值得尝试和探讨。
  ▲任何事物的突破,都有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从传统诗词来说,渐变意味着"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有所创新",当然这种创新有许多人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着;当某些新鲜因素为大多数人们所认可并得到大量应用时,一种新的诗词形式也就应运而生了。目前诗坛上许多争论性的话题或许就是产生新格律诗的前夜。一种失去生命力的文学形式总将被另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学形式所替代,这好象电风扇替代旧式扇子、煤气灶替代旧式灶具、自来水替代旧时井水一样自然。争论还将继续,变革不可避免,只是有待时日。这里有三种态度:一种是大肆争论,大打口水战,这是急先锋的态度;一种是在默默的创新,这是实干家的态度;一种是既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又在总结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理论,这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态度,新诗词的领袖将在他们中间出现。抱旧者将在旧的历史上有一席之地;创新者将在新的历史上有一席之地。新旧交替,变化提升,大势所趋。
  ▲话得说回来,我们不参与也罢,何必呢。这是加法与乘法、乘法与乘方,再说下去就是古体诗词与现代观念的函数、微积分的简单问题,什么建筑不是在前人殿堂的基础上发展、什么音乐不是在前人的咿呀声中发展,什么理念不是在保留前人的基础上更新;舍弃前人而有后人、没有爹娘而有子女,这样割裂传统与现实的理论谁能赞同呢。改革是必要的,也是自然形成的,刻意反而不好;到所有的条件具备时,改革自然而然会发生;拖后腿固然不好,激进派也是枉费心力;道法自然,无为而有为;现代诗词的实验家们正在努力着,他们不说空话,不打口水战,用自己的作品让大家评论,然后改进、提高...叫嚣者是马前卒,默默无闻者才是他们的统帅。




作者: 虫儿    时间: 2013-4-30 18:58
提读,问候伯远老师~~
作者: 骆驼铃声    时间: 2013-4-30 22:55
拜读学习:handshake
作者: 骆驼铃声    时间: 2013-4-30 23:13
云尔 发表于 2013-4-30 05:46
【学诗体会】                           (作者:江南春绿)
    ▲所谓起承转合 ...

拜读学习:handshake
作者: 清风    时间: 2013-5-1 20:31
张伯元 发表于 2013-4-30 00:06
清风:我想每一节都单发一帖,然后再复制到总帖去,这样是否影响不好?

张老师,这样做很好!既可以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学习,还可以在总贴中有个总体认识!学起来还不累!不错的!:handshake
作者: 清风    时间: 2013-5-1 20:39
云尔 发表于 2013-4-30 05:46
【学诗体会】                           (作者:江南春绿)
    ▲所谓起承转合 ...

学习云尔大哥转来的学诗体会!:handshake 都是很深刻的体会!慢慢悟中~~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5-1 20:55
这个讨论很有学术意义,应该继续。
作者: 青衫来客    时间: 2013-5-1 23:40
估计这也算是诗话。前几天写了一首七律,本站也发了,但是没有人对格律说什么。有个很有影响的网站站长问我,“癫狂酒醉大国梦,落寞神醒孤雁春。“这联中的出句“国”字是否当平,我说不行,这是古法。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写诗,不研究格律,也不了解前人的一些笔法。如果到较真的时候,恐怕就要露陷了。还有些人出律或者落韵,自以为自己有点名气,就说我这是突破,你看某某也这样写过。遇到到这样的人我就想问他,你知道你和某某的名气差得有多大吗?诗无定法,但是有定规。不按规则来写,你就去写散文或者辞赋什么去好了。
作者: 东方求    时间: 2013-5-2 00:17
学习来了,问好!:)
作者: 清风    时间: 2013-5-2 18:39
青衫来客 发表于 2013-5-1 23:40
估计这也算是诗话。前几天写了一首七律,本站也发了,但是没有人对格律说什么。有个很有影响的网站站长问我 ...


青衫老师,你说的这个俺就不懂了,


俺查了一下,咋这样啊~~:dizzy:
要让我看是五个仄音连一块了~~:$
作者: 魔菲猫    时间: 2013-5-2 19:02
清风 发表于 2013-5-2 18:39
青衫老师,你说的这个俺就不懂了,

这属于拗救,这类拗句的救法一般是变对句第三字为平声,即对句不再使用“平平仄仄平”,而必须使用“平平平仄平”。“南朝四百八十寺(平平仄仄仄仄仄)”的对句就是“多少楼台烟雨中(平仄平平平仄平)。
作者: 清风    时间: 2013-5-2 20:19
魔菲猫 发表于 2013-5-2 19:02
这属于拗救,这类拗句的救法一般是变对句第三字为平声,即对句不再使用“平平仄仄平”,而必须使用“平平 ...

谢谢猫版!哦,原来是这样啊。俺不懂这些~:$
开始,看一遍不懂,再看一遍还不懂,就问了~~:D
作者: 张伯元    时间: 2013-5-3 15:41
云尔 发表于 2013-4-30 05:44
谢谢张顾问的用心指导,真乃专家之言,拜读学习中。。
也附录一篇我收藏的“江南春绿”的【学诗体会】 一并 ...

云尔兄
江南春绿的诗话很好,很专业,很深刻,另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我写的东西都是临屏的,想起什么是什么,没有学术基础,只是一点实践体会
作者: 张伯元    时间: 2013-5-3 15:42
虫儿 发表于 2013-4-30 18:58
提读,问候伯远老师~~

虫儿你好,希望你高兴
作者: 张伯元    时间: 2013-5-3 15:44
清风 发表于 2013-5-1 20:31
张老师,这样做很好!既可以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学习,还可以在总贴中有个总体认识!学起来还不累!不错的! ...

那就谢谢你啦。辛苦
作者: 张伯元    时间: 2013-5-3 15:45
骆驼铃声 发表于 2013-4-30 22:55
拜读学习

回骆驼兄,临屏写体会,不是学术
作者: 张伯元    时间: 2013-5-3 15:46
李听圃 发表于 2013-5-1 20:55
这个讨论很有学术意义,应该继续。

回李站,计划还有三则,容我慢慢来
作者: 张伯元    时间: 2013-5-3 15:48
东方求 发表于 2013-5-2 00:17
学习来了,问好!

迟回见谅,我是谈谈体会,不是搞学术理论的

谢谢光临
作者: 张伯元    时间: 2013-5-3 15:51
魔菲猫 发表于 2013-5-2 19:02
这属于拗救,这类拗句的救法一般是变对句第三字为平声,即对句不再使用“平平仄仄平”,而必须使用“平平 ...

猫兄举例对了。
应该还有很多例子

作者: 青衫来客    时间: 2013-5-3 19:40
张伯元 发表于 2013-5-3 15:51
猫兄举例对了。
应该还有很多例子

附上一位资深诗友的跟帖,和大家一起欣赏。

我把给玉之私人信息转来,意在使诗友对“一平带五仄”有所了解,共同学习,不当处还请青衫贤弟及诸位诗友指正。
玉之兄弟:紧握!青衫说:“一平带五仄”是对的。这是一种变格中的特例。出句34567五个字为仄声,对句第五个字仄声变平声,救出句。你看:“朦胧酒醉大国梦(平平仄仄仄仄仄),落寞神醒孤雁春(仄仄平平平仄平),孤是平声(孤在平水韵上平七虞韵部上),这就叫“一平带五仄”。具体请看:
平平仄仄平平仄(正格a)
正格联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特殊联句式: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上句六拗,下句五救)。
如:水真绿净不可唾,鱼若空行无所依(楼錀《顷游龙井》)(“可”拗“无”救)
出句五拗,对句五可救可不救。
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王维《辋川别业》)(“绿”拗“红”救)。
孤平拗救少单用,多联用,有时既救上句,又救本句。
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有、万”拗“无”救,“向”拗“无”救)。报国有万死——五个仄声,“无”平声,这就是“一平带五仄”。为什么能出现五个仄声?这联正格句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出句3、4字仄声,5、6字变仄声,(下字五字“无”救),加上尾字仄声,共五个仄声(2+2+1).
近体诗变格请见拙作《诗词律要》,这里面有。供你参考,不清楚处,告我,咱们再研究好吗?保重!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5-3 21:02
张伯元 发表于 2013-5-3 15:46
回李站,计划还有三则,容我慢慢来


伯元兄抛砖引玉,众诗家畅所欲言,我们的学术氛围就浓了。大家都会有收获。谢谢伯元兄及各位老师。
作者: 清风    时间: 2013-5-3 21:05
青衫来客 发表于 2013-5-3 19:40
附上一位资深诗友的跟帖,和大家一起欣赏。

我把给玉之私人信息转来,意在使诗友对“一平带五仄”有所 ...

俺收藏这些,慢慢理解!:handshake
作者: 张伯元    时间: 2013-5-4 11:45
青衫来客 发表于 2013-5-3 19:40
附上一位资深诗友的跟帖,和大家一起欣赏。

我把给玉之私人信息转来,意在使诗友对“一平带五仄”有所 ...

青衫兄旁征博引,不愧是指导老师
作者: 张伯元    时间: 2013-5-4 11:46
本帖最后由 张伯元 于 2013-5-4 11:48 编辑
李听圃 发表于 2013-5-3 21:02
伯元兄抛砖引玉,众诗家畅所欲言,我们的学术氛围就浓了。大家都会有收获。谢谢伯元兄及各位老师。


李站的期望值很高,我们大家就一起努力,让论坛上个新台阶
作者: 张书云    时间: 2013-5-4 19:17
不错的文章,学习体悟。问好楼主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www.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