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清 明 [打印本页]

作者: 草原骄鹿    时间: 2015-11-14 22:08
标题: 清 明
本帖最后由 草原骄鹿 于 2015-12-6 01:44 编辑

二十四节气系列随笔之五

                                                                         清         明

     清明既是一个节令,也是一个节日。
     这个节日多是用来祭奠故人的,于是它有了几分悲泣的色 。就连那催生百草的断断续续的落雨,也让人“欲断魂”。
     大江南北,祭祀亡人的习俗大致相同,只在时间上有点差异。据说绝大部分地方的祭祀活动只有清明这几天;而我们生活的这一带,清明节、阴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都可以祭祀,乡俗上叫“鬼节日”。这三个日子的当天或者前一天都是祭祀日,当日是“大鬼节日”,前一天是“小鬼节日”。“大鬼节日”祭祀的死者死亡时间已超出了三年,而“小鬼节日”祭祀的死者尚未超于三年。
      通常,住在外地的人因嫌路途远,只选清明节回乡祭祖,另外两个祭日只作遥祭;而在村里常住的人,这三个“鬼节日”都是要祭拜的。
      我的父亲是住在村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内心深处对神灵、祖宗、故人的尊崇和敬重有着不可替代的虔诚。这三个节日,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从不忘怀的。
      打我记事起,每到鬼节日前几天,父亲就开始印刷钱朵(冥币的俗称)。他从箱子的最底层,翻出老也用不完的火纸来,抽出一张,叠成32开大小,用剪刀一页页裁开,齐齐整整地码在一起;再搜出那块黑漆漆的木制钱朵板,放到那张据说是他上私塾时用过的小书桌上,找来装有墨汁的小瓶子,揭开瓶盖,往砚窝里小心翼翼地倒出一些来,用废旧的的牙刷沾上,轻轻地均匀地涂到钱朵板上;然后,揭一页火纸,敷上去,用两只手反复压几下,再揭起来,一张钱朵纸就成了。那钱朵黄的底色,黑的图案,带着一股浓浓的墨臭味。父亲捧起一张,仔细地端详着图案,查看哪一处没印好,再印下一张的时候,会在这个位置上特别多刷些墨汁,只到自己认为印刷质量上乘为止。
      父亲印制钱朵的时候,我也会俯过身去,好奇地打量,甚至于动手去帮忙,但父亲说这是给“鬼”花的钱,小孩子不要沾到手上,那样会不吉利。这更加重了我对这一祭祀步骤的好奇和纳闷,在他把印好的纸钱放在堂屋箱盖上晾晒的时候,便偷偷地拿起来看个究竟:那图案的四周是一个方框,方框内的上端写着一行文字,下方是一些树叶和云团状的花纹纠结连缀在一起的。等到我识字以后才知道,那一行文字是“钱朵万贯”四个字。
      “鬼节日”的前一天,母亲蒸出几个婴儿拳头大小的白面馍馍,以备父亲祭祀使用。因为我们村上不生产小麦,在最缺白面的那些年,我们家一年也只有中秋和春节这两个重大节日才可以吃上白面。馍蒸好后,连我这个家里最小的孩子也不许吃一个,只做专门的供品。
      父亲上坟祭祀的样子,只到现在也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清晨起来,吃过母亲做好的早饭,父亲便提上放了祭品的小篮子,向村外的祖坟走去。我家的祖坟在村子东头,过一道大壕,再走一程,就到了。祖坟安葬了三代人,有六座坟头。     
      父亲提上他的小篮子,走到壕沿,下到壕底,再翻上去,才能走到平路上。壕里没水的时候容易过,如果有水,他还得挽起裤子,淌水过去。夏季还好,清明和十月初一的时候,那水凉得刺骨,但他似乎从不嫌凉。他是个吃得下苦的人!父亲给祖宗们的坟头,一一敬了供品,点上香,燃了纸钱,再叩过头,作过揖,守上一小会儿,才提起他的篮子离开。
      父亲上完祖坟,还有一个他必去的孤坟,那是他的前妻的墓。父亲的前妻和他一起生活了六年,生育两个女儿后,因为突发疾病而故。
      父亲一直思念他的前妻,这一点母亲或许知道,要不然,母亲怎么会对他为前妻上坟的事那么耿耿于怀呢?父亲没有同我们说过这方面的事,也许是碍于母亲的情面,也许是怕我们难堪。但是,他不顾母亲的反对,“偷偷”地去到那座孤单的坟头,不仅要走上将近一里多的爬坡路,攀上好几十道梯田的大埂,还要和祖坟上行一点不落的祭祀礼,行礼之后,再坐于坟墓一侧,念叨上大半天,才起身回家,一边走一边不住地回头瞭望,这多多少少映射了他的思念之情。母亲出于一种特别的心理,每次父亲去祭祀,她都要派不懂事的我“盯梢”。父亲上坟的经过,母亲都细细问我,我认认真真地报告。而后的好几天里,母亲都莫名其妙地赌气,不说话,干家务活儿也会摔摔打打。父亲可能猜到了母亲的心思,这几天时间内说话做事总要看母亲的脸色。
       我母亲的嫉妒心特别重,她常常念叨, 老百年之后不愿意和父亲的前妻合葬在一起。她告诫父亲,也告诫我们姐弟,要是和父亲的前妻合葬,她宁愿单独埋葬在另一处。父亲并没有同母亲说什么,只在一次和我单独说话时,称祖上是有规矩的,孤女不能立坟。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说这话的时候,他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几了。我拼命地点了头,父亲脸上露出少有的轻松微笑。
       好在,父亲先母亲而去,之后又过了三年,母亲才去世的。母亲去世后,我们几个姐弟商量,把两位母亲的遗骨一同和父亲的葬到了一处。这样做一来了却父亲的心愿,合乎祖上留下的规矩;二来,母亲毕竟过世,她也不会再有所知,即便有知,我们想,她原来的话也只是当年争强好胜的一种心态外现而已,至这般时候,她应该更懂父亲重情义之可贵,不会再做过多计较。
       父母去世之后,每年祭祀之日,我都要回到他们的坟头作祭,三个日子除了特殊情况,基本不落。
  



作者: 运涛    时间: 2015-11-15 08:44
  我的父亲是住在村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内心深处对神灵、祖宗、故人的尊崇和敬重有着不可替代的虔诚。
这句语序颠倒一下更符合逻辑,如:
我的父亲内心深处对神灵、祖宗、故人的尊崇和敬重有着不可替代的虔诚,虔诚至极可谓住在村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作者: 草原骄鹿    时间: 2015-11-15 09:43
运涛 发表于 2015-11-15 08:44
我的父亲是住在村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内心深处对神灵、祖宗、故人的尊崇和敬重有着不可替代的虔诚。
...

承接上文,开启下文:)多谢指导!:handshake
作者: 三水散人    时间: 2015-11-15 11:10
朝花夕拾,从传统的清明祭祀慢慢展开对父亲的回忆,围绕清明祭祀一层一层的描述,按照时间的顺序,有层次有节奏地将记忆打开,表达了对已故父母的思念之情。全文叙述详细,用笔入微,让我想到了鲁迅笔下乡里的那些往事,《五猖会》、社戏》都是令人难忘的民风民俗的文字,喜欢。
作者: 草原骄鹿    时间: 2015-11-15 11:16
三水散人 发表于 2015-11-15 11:10
朝花夕拾,从传统的清明祭祀慢慢展开对父亲的回忆,围绕清明祭祀一层一层的描述,按照时间的顺序,有层次有 ...

谢谢先生抬爱,望多教导!祝您及家人快乐向好!
作者: 飞虹    时间: 2015-11-15 14:50
欣赏佳作,问候诗友,握手遥祝!:handshake
作者: 草原骄鹿    时间: 2015-11-15 17:51
飞虹 发表于 2015-11-15 14:50
欣赏佳作,问候诗友,握手遥祝!

欢迎点评!:handshake
作者: 单衣    时间: 2015-11-15 18:46
大江南北,祭祀亡人的习俗大致相同,只在时间上有点差异。据说绝大部分地方的祭祀活动只有清明这几天;而我们生活的这一带,清明节、阴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都可以祭祀,乡俗上叫“鬼节日”。我们这里清明比较隆重,好像别的时间也有,记得祖母在时都是早早准备了香,纸,但是传承到了我这里,我只知道清明了.也只有清明可以回家.
问候您!
作者: 草原骄鹿    时间: 2015-11-15 19:30
单衣 发表于 2015-11-15 18:46
大江南北,祭祀亡人的习俗大致相同,只在时间上有点差异。据说绝大部分地方的祭祀活动只有清明这几天;而 ...

谢谢单衣先生亲鉴,遥握问好!
作者: 飞虹    时间: 2015-11-15 19:44
草原骄鹿 发表于 2015-11-15 17:51
欢迎点评!

谢谢诗友,感激回复!:handshake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www.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