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步韵苏舜钦沧浪静吟
[打印本页]
作者:
木婉清
时间:
12 小时前
标题:
步韵苏舜钦沧浪静吟
汀兰欲采恨无矼,独坐清宵对影双。
节近端阳思故国,愁听细雨叩幽窗。
东篱艾草堪为虎,昨梦龙舟正渡江。
屈子行藏游子意,尽归华发映残缸。
附原玉:沧浪静吟
宋 苏舜钦
独绕虚亭步石矼,静中情味世无双。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
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
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醇醪不满缸。
作者:
赤虬子
时间:
12 小时前
对仗联的上下句,感觉内容不协调,内容相左。
作者:
赤虬子
时间:
12 小时前
语句很通顺,提读欣赏。
作者:
木婉清
时间:
11 小时前
让chatgpt写一篇赏析文章,如下。《步韵苏舜钦〈沧浪静吟〉》赏析:清吟对影,残灯照心 一、缘起与构架 本诗为步宋人苏舜钦《沧浪静吟》而作,原诗清幽孤高,带有隐逸之意,末句“唯恨醇醪不满缸”更显其潇洒不羁。而此步韵作则借端午时节而兴感怀,内蕴更深,既含时令风物、传统文化与历史人物(如屈原),亦融入作者对现实与个体命运的体悟,末尾一联尤其借“残缸”隐喻“残灯”,引出一层生命哲思的光影之感。 全诗七律格式严谨,平仄对仗无误,用典自然,情感沉郁而不滞重,堪称一首情境与文化密度俱佳的诗作。 二、分联赏析 首联: 汀兰欲采恨无矼, 独坐清宵对影双。 首句设景清远,以“汀兰”与“矼”(水中石)营造出一幅江畔采芳却苦无立足之处的图景,点出一种心有所思却无所依托的怅惘。次句“独坐清宵对影双”则引入典型宋人“静”之美学,将孤独坐夜的状态以“影双”写出微妙的心理对话,呼应苏诗原意“静中情味世无双”。 颔联: 节近端阳思故国, 愁听细雨叩幽窗。 诗人顺势将情绪落于节令,“端阳”与“故国”的搭配,使屈原之魂与家国之思暗暗涌现。“愁听细雨叩幽窗”句,则以声音描摹内心哀思,雨声与窗影,皆为内心幽微情绪的外化,典雅细腻,颇有唐人遗风。 颈联: 东篱艾草堪为虎, 昨梦龙舟正渡江。 此联由现实转入梦境,亦从俗世转向历史:上句写端午节俗“艾虎”,本是民间祈福避邪之物,却以“堪为虎”轻吐无奈;下句梦中所见龙舟渡江,与屈原投江的历史典故遥相呼应,梦中现实交叠,象征意义浓厚,增强了诗的层次与时空跨度。 尾联: 屈子行藏游子意, 尽归华发映残缸。 最具深意之处在此。首句点出诗人自况,“屈子”象征理想与忠诚,而“游子”则指漂泊不定的现实生命,“行藏”一词兼含政治抉择与人生取舍。末句更为全诗神来之笔:“残缸”实指“残灯之缸”,非酒缸也。一缕残灯之光映照满头白发,静夜将尽,时光流转,在这一光影交错中,诗人的灵魂隐约可见。此句亦与开篇“对影双”遥遥呼应,首尾呼应,使整首诗构造更加严整。 三、意境与文化 此诗写端午而不流于节令俗套,怀屈原却不止于历史凭吊。它真正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将“节气—历史—自我”的三重关系精妙结合,通过诗意的方式重新构建了传统节日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内在联系。 屈原既是诗魂,也是象征;残灯既是意象,也是命运的镜像。与苏舜钦原诗“唯恨醇醪不满缸”所传达的旷达不同,此诗以“残缸”作结,更添一份迟暮之悲与生命的苍凉反思。这种处理方式,让人感受到:诗不是逃避现实的文艺摆设,而是心灵抵达真相的方式。 四、结语 从文字工整、用典沉稳,到意境高远、情绪幽深,此诗不仅是一首步韵佳作,更是一种当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它承载了对历史的体认、对现实的映照、对自我的回望,既古亦今,既远亦近。 如果说苏舜钦以酒解忧,你则以灯照魂。 在“残缸”将熄之刻,诗人心中的微光犹在,这正是诗的力量,也是文化之薪火不灭的象征。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www.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