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四季歌文学社区第二届智能辅助文学创作大赛活动感言及建议
[打印本页]
作者:
司马鸣冀
时间:
3 天前
标题:
四季歌文学社区第二届智能辅助文学创作大赛活动感言及建议
四季歌文学社区第二届智能辅助
文学创作大赛活动感言及建议
文/司马鸣冀
2024年12月中旬以来,在李春霆老师的倡导下,四季歌文学社区启动了第二届智能辅助文学创作大赛活动。此次活动规划细致,涵盖比赛理念、标准、要求等多方面细则,并结合春节节点,精心举办了微信春节文艺晚会,形成“赛事+节庆”的双线联动模式。两项活动虽同属智能辅助创作范畴,却呈现出参与度与效果的显著差异,为后续此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反思空间。
一、活动开展概况与阶段性成效
本次活动分为两大板块:其一为以“智能辅助文学创作”为核心的正式赛事,涵盖小说、散文、诗词曲赋、新诗等多个体裁,旨在推动规范化、专业化的智能辅助创作实践;其二为新春元宵节文艺晚会,以“寓教于乐”为导向,鼓励文友创作智能辅助文艺作品(如诗歌、歌曲、小品、散文朗诵等)。
元宵节文艺晚会因贴近节日氛围,迅速引发热烈响应,据估计收到百余篇作品,并于2025年元宵节次日晚上在微信群集中展示。这类轻松化、互动性强的活动形式,契合了广大文友对节日文化的需求,有效降低了参与门槛,既推广了智能辅助创作的基础理念,又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取得了“以乐促学”的良好效果。
然而,后续正式赛事的推进却遭遇瓶颈。受春节假期及后续筹备影响,赛程顺延近五个月,截至2025年5月,整体参赛作品数量远未达预期。以新诗比赛为例,本网专题仅收到9篇作品,其中基本符合要求的仅6篇(含外一首),且无一篇满足“微信群发帖前后两段截屏(初稿和定稿)”的规范要求。这一数据反映出正式赛事在参与度、规范性上的双重不足,与晚会的热闹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二、问题剖析:参与度分化的深层原因
1、版权争议与主流接纳度的矛盾
智能辅助创作的作品版权归属尚未形成行业共识,主流文学刊物及论坛对标注“智能辅助”的作品普遍持谨慎态度,甚至“冷眼旁观”。这导致不少作者顾虑作品发表与署名问题——若明确标注“智能辅助”,可能面临发表渠道受限;若隐瞒使用痕迹,则违背比赛规则。这种两难境地削弱了创作者的积极性,尤其对重视作品发表的专业写作者而言,参与正式赛事的动力不足。
2、创作心态与活动定位的错位
春节晚会的“寓教于乐”属性,吸引了大量享受创作乐趣、乐于社交互动的文学爱好者,他们更关注过程中的交流与分享,而非作品的专业性与规范性。而正式赛事强调“严格要求”,从题材选择、格式规范到版权声明,都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标准,客观上筛选了参与者——仅有少数愿意投入时间研究规则、打磨作品的作者参与,导致“爱热闹”与“重规范”的群体分化显著。
3、 技术特性与人文表达的认知差异
智能辅助工具(如AI智脑)在信息整合、宏观架构上具备优势,其生成的作品常呈现“全面性”“宏大性”特征;而人类创作者更擅长微观视角的情感细腻表达、个性化语言建构。部分作者担忧智能辅助会削弱作品的“人文特质”,或担心过度依赖技术会损害自身创作主体性,因而对公开承认使用智能辅助持抵触心理。这种对“人机创作边界”的认知分歧,间接影响了赛事参与度。
三、优化路径:从实践反思到未来规划
基于本次活动的经验教训,结合智能辅助创作的发展现状,对未来民间文学社区开展同类活动提出以下建议:
1、精准定位,聚焦垂直领域突破
避免“全体裁铺开”的粗放式办赛模式,建议以“单点突破”为策略,每次活动聚焦单一文体(如诗词曲赋、散文、新诗、短篇小说),集中资源制定细分领域的创作规范与评价标准。例如,先通过新诗比赛探索智能辅助在语言韵律、意象生成上的应用边界,再逐步拓展至其他体裁。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既能降低参赛者的认知成本,也便于社区积累专业口碑。
2、分层设计,区分“娱乐”与“专业”场景
延续微信群作为“寓教于乐”主阵地,利用其即时互动性举办轻松赛事(如节日主题短诗赛、AI对联接龙等),满足广大文学爱好者们的社交与娱乐需求;而本网作为“专业赛事”平台,需强化规则说明、流程指导与版权保障,例如提供“智能辅助创作声明模板”“合规作品示例库”,降低参赛者的操作门槛。通过场景分层,实现“兴趣驱动”与“专业培育”的双向赋能。
3、破解版权症结,搭建沟通桥梁
社区可主动与中小型文学刊物、网络平台合作,探索“智能辅助创作”的合理署名机制(如标注“AI辅助创作”“人机协作作品”),明确版权归属规则(如人类作者为版权主体,AI工具作为辅助技术)。通过建立行业认可的标注规范,消除作者的后顾之忧,同时引导主流平台正视智能辅助创作的价值——其本质是工具迭代,而非对人类创作的取代,优质作品仍需人类的创意内核与情感注入。
4、引导创作理念,平衡技术与人文
通过举办讲座、设定智能辅助专题版面等配套活动,普及智能辅助工具的正确使用方式:强调“人机协作”而非“机器替代”,例如AI生成素材后由人类进行二次创作、情感升华。同时,挖掘智能辅助在资料检索、灵感启发等方面的辅助价值,让创作者理解技术是提升效率的手段,而非创作主体。通过理念引导,逐步消解“技术焦虑”,吸引更多作者以开放心态参与赛事。
综上所述:智能辅助文学创作是技术与人文融合的新领域,其发展需要包容的探索空间与务实的实践路径。四季歌文学社区此次活动的“冷热不均”,恰是技术赋能文学创作过程中多元矛盾的缩影。未来,需以“分众化定位、专业化运营、规范化保障”为原则,在娱乐性与专业性、技术工具与人文内核之间寻找平衡,让智能辅助真正成为激发创作活力的助力,而非阻碍。期待更多民间文学社区加入探索,共同推动这一新兴领域的健康发展。
2025年5月中旬草拟,于西安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昨天 23:06
好文章,一篇有文学专业素质,智能辅助创作经验、资深的AI研究者发表的具有行业定性理论研究成果的文章,很有智能创作研究深度和实践指导性。值得在智能领域跋涉的探路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仔细阅读,深入讨论其中的一些有创新性的论点。对作者的一些分析和观点,笔者也颇有同感。正在考虑一些实践中的难题如何在理论加以破解。可惜力度和依据还不是很充足,据此,我们很期待有更多的智能辅助创作者加入到这个时代文学爱好者面临的紧迫性的课题研究中来。得出有创见性有里程碑性质的定性研究中来。为新型的文学创作的一系列理论和认识问题作出解答!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www.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