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故乡情深】《 吆 喝!!!》 [打印本页]

作者: 王振江38307    时间: 2014-8-28 09:45
标题: 【故乡情深】《 吆 喝!!!》
本帖最后由 王振江38307 于 2014-8-28 09:50 编辑

            《吆 喝!!!》
               2013年12月31日24时——2014年1月1日0时

“收——头——发!——”
必须是地地道道的河南省许昌当地的话才能喊出正宗的字正腔圆的味儿道来。这是两年前的吆喝声。

“找——头——发——换——针!——”
这是老一代许昌收头发人的吆喝声,这种吆喝声据说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小时候,我妈常把梳头掉下来的头发藏在墙缝里,一旦听到“找头发换针”的吆喝声,就急忙从墙缝里掏出一团头发来拿去换针。每逢这时往往也会围上去一群拿着头发换针的老太太。

“收——长——头——发!——”这声调是从小喇叭里传出来的,必须是地地道道的许昌普通话的味道才听着入耳,这种声音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无可选择的、与时俱进的。

今天——2013年的最后一天。
中午,我正在温暖的阳光普照的家里吃饺子,忽然我家养的“狗娃”又急匆匆地跳到沙发上,两个前爪扒着窗户一边向外看,一边扭过头对我哼唧,我知道“收头发”的来了。因为我家临街楼窗户下边(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距许昌还有600多公里哩)经常有“收头发”的人吆喝着走过。我在家里也会经常喊上几嗓子“收长头发!”所以我家的“狗娃”已经听熟悉了这种吆喝声。狗的听觉很灵敏,平时我会用陕西话说“快看!咋回事!”,狗娃就会立马扒着窗户往外看是不是“收头发”的又来了。
果然不一会儿一个中年男子骑着自行车来到我家临街的窗下,小喇叭里不紧不慢地用许昌普通话吆喝着:
“收——长——头——发!——”
我立刻拉开窗户对着楼下的“收头发人”用纯正地道的河南许昌方言喊道:“许昌老乡!是泉店的还是灵井褚河的?”那位老乡跳下自行车仰着头用“许昌普通话”回答道:“俺是许昌县泉店的!”
“吃了谋?(没),上来喝一杯吧!”
“将将(刚才)喝了碗兰州拉面!”许昌普通话回答道。
“有啥事儿站楼下喊一声老王!我马上下去帮一锤儿!”
“中!谢谢老乡!”这一声是地道的许昌话。小喇叭里“收长头发”的吆喝声渐渐远去……
我曾经在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中间作过调查,基本上人人都能在自己的家乡听到“收头发”的吆喝声!
有人说许昌的“收头发人”大约有2—3万人从事这个行业,除了在国内各地收头发,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有他们的足迹(如果按照这个数字计算,能涉及2-3万个家庭,能形成30-50万个常年分离相互牵挂的特殊个人)。甚至有的人还长眠在“收头发”的路上!有的人发财了,就开始办假头发的制品厂了,有的人可能会一代又代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有多少万水千山,千山万水!有多少个一年又一年,年年岁岁!他们无休无止地、顽强地、坚韧地、不屈不饶地从事着“收头发”这个特殊的行业,行走在“收头发”的路上。每当耳畔响起“收长头发”的吆喝声,便从我心底油然产生对“收头发人”的肃然起敬!
平时走在路上遇上这些人我会竭尽全力地过一把说河南许昌话的瘾,我会说:“前边那个小诊所的医生是咱许昌鄢陵的;那个莎莎理发店的老板是咱许昌襄县的;那个卖粉条的是咱许昌禹州的;那个卖腐竹的是咱许昌县河街的;那个卖日杂的是咱许昌长葛的;那个镶牙的是咱许昌大同街的;那个浴池老板是咱许昌县灵井的,搓背的那俩孩儿是咱许昌县椹涧的……”
“收头发人”会善意地,赞许地、礼貌地、不住点头地,用许昌普通话应答着说:“着着着(读:卓)!离我家统满木耨多股远儿(离得很近的意思),只有一埁儿地哩!”
值此,2013年最后的一天,新的一年即将开始之时,很多人已经走上了回家团圆的路程。可是那些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一个不知疲倦的小喇叭在用特有的,别人根本学不会的许昌普通话不停地吆喝着:
“收——长——头——发!——”的“收头发人”,此时此刻有的人会在漫天风雪的北国;有的人会在热带风暴的南国;有的人会在青藏高原的深山沟里;有的会在东海的小海岛上;有的会在西南边陲;白天会以最简单的饭菜顶饥,晚上会在最便宜的小旅店里磕蹴……
许昌的“收头发人”,我要向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地祝福!!!
——河南的老话讲:“走得远了,总能拾到点东西嘞!”
——恁们就是走得最远的人!
——恁们拾到的不仅仅是财富,恁们还拾到了美好的梦想和精神!

【链接】
欣赏河南的吆喝声,必须用河南的音腔,必须要吆喝得快,要像机关枪一样连贯……
其实许多人来河南却忽略了进入他听觉的第一声:
1、在许昌火车站一下火车你就会听到:
“偶肉、偶肉、偶肉……”(牛肉)
“浆面条、浆面条、浆面条……”
2、在新郑,公共汽车在汽车站里或路边一停下来,立刻会围上来一群人举着大枣喊:
“新郑枣、新郑枣、新郑枣……”
3、更可笑的是,有一年去武当山坐火车的慢车路过南阳的一个小车站,涌到站台上许多卖零吃的小贩,举着色调鲜得不正常的烧鸡喊着:“烧鸡、烧鸡、烧鸡!烧鸡吧、烧鸡吧、烧鸡吧!”我们一路的同伴都笑了,故意问:“是烧鸡还是烧鸡吧?”回答道:“想啥就是啥!”于是同伴用许昌普通话自言自语道:“真幽麦(默)!你就卖给我一只烧鸡吧!”
4、我在许昌小铁路上班的上世纪80年代,经常领着一大帮子本单位我的粉丝,坐上本单位不用花钱不用买票的小火车,从许昌坐到沿途小兄弟们的家去玩耍。从许昌到周口的郸城县要经过鄢陵、扶沟、太康、淮阳4个县,最后到终点站郸城。
一路的吆喝声各有特色:
——鄢陵是这样吆喝:“焦箩生儿、焦箩生儿、焦箩生儿!”即:炒得又焦又脆的花生。
——扶沟是这样吆喝的:“咸鸭蛋、咸鸭蛋、咸鸭蛋!”因为贾鲁河从扶沟流过,扶沟养鸭的人家多。
——太康是这样吆喝的:“杠油馍、杠油馍、杠油馍!”就是炸成粗粗的一根,像杠子一样的油条。
——淮阳是这样吆喝的:“黄花菜、黄花菜、黄花菜!”因为淮阳盛产黄花菜。
——小火车到郸城已经天黑了,小火车的客车厢里更多的时候是列车员坐的位子旁边点上一支蜡烛。很多人都昏昏欲睡。忽然先是小火车咣当一声巨响刹住了车,人们全都惊醒了,接着车窗外蓦地响起一片吆喝声:“接胳膊接腿儿、接胳膊接腿儿、接胳膊接腿儿!”初来乍到的人一定会被这吆喝声吓破胆的。常走这一路的人就会知道这是到终点站郸城了。因为那时郸城有一个全国闻名的人民的好医生,断肢再接的技术闻名全国,附近各县因意外断胳膊短腿的患者都会在第一时间把断下来的肢体用许多冰糕一包就毫不犹豫地首选地来这里就诊。接站的人会给患者一行人提供食宿方便的。         
【完】
现在我常感叹:
——时间都去哪儿了?不觉之间就老了!
——无限感慨、无限留恋、无限回想、无限憧憬!
——现在人老了,坚定一个信念:要为1942逝去的先人们立块儿碑,碑不在大小,但是这块儿碑我们河南人我们许昌人的心中要有。


现在我常喃喃自语:
——王老汉哪王老汉!58年得开悟,36年磨一剑!
现在我常扪心自问:
    ——1942的儿孙们都去哪儿了?
敬请看本论坛我的原创:
——【我的梦-让更多的河南人看《1942》】
——【我的梦-为1942三百万亡灵建园、立碑、过节】





作者: 踏雪闻香    时间: 2014-8-28 12:13
亲切的乡音
作者: 王振江38307    时间: 2014-8-28 13:09
踏雪闻香 发表于 2014-8-28 12:13
亲切的乡音

秋风吹落最后一片树叶,我的心也跟着飘雪……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4-8-28 23:42
跟着楼主走南闯北,长点见识,赞赏河南人的坚韧和精明。
作者: 王振江38307    时间: 2014-8-29 09:57
李听圃 发表于 2014-8-28 23:42
跟着楼主走南闯北,长点见识,赞赏河南人的坚韧和精明。

向您问好!
作者: 侯诗杰    时间: 2014-8-31 21:54
乡音声中,浓缩着真情厚谊。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www.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