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故乡情深】《魂牵梦绕的连汤肉片》 [打印本页]

作者: 王振江38307    时间: 2014-8-26 09:39
标题: 【故乡情深】《魂牵梦绕的连汤肉片》
本帖最后由 王振江38307 于 2014-8-26 09:43 编辑

            《魂牵梦绕的连汤肉片》
                                                                        2014-03-19
这还是举国上下只有三家食堂的年代:
《人民食堂》
《大众食堂》
《清真食堂》。

——河南省、许昌地区、襄城县、颍桥公社、颍河大桥桥头《清真食堂》的操作间里,鼓风机呼呼地响声,锅、勺的碰击声交织在一起。
这时又有一个大厨用黑黢黢的抹布抓着一根黑乎乎、一握粗、一米半长的火杵向偌大的煤火口中捣下去,再不停滴前后左右地晃着,霎时间轰得一声响,火苗一下子蹿上了一人多高,PM250顿时弥漫开来。
眼疾手快的大厨右手把炒锅往煤火口上一坐,左手已操起一个大瓢,从一个大盆里舀出半瓢植物油来倒进炒锅,等待油热的同时,大厨一只手拿个盆子,另一只手在切好的羊肉片堆上抓上一把羊肉片放到盆子里,这一把抓,绝对是有哈数的!每碗连汤肉片是二两肉,你要五碗,大厨肯定一把抓得不多不少就是一斤!
接下来大厨从炉台上十几个调料碗里迅速舀进盆里所需的调料,这调料的多少也是有哈数的!多了味重,少了味寡,用多少,全在大厨的心中,全在大厨的手头上!这时大厨用一只手迅速在盆子里抓巴抓巴,各种调料的味道迅速渗透和糊到肉片的表面。
接下来油正好热了,大厨迅速把肉片放入油锅,再用黑黢黢的抹布擦去手上的油腻,腾出了两手,一手掌瓢,一手拿着个大笊篱不停滴翻动着油锅里的肉片,这翻动肉片也是有哈数的,要把肉片炸得外焦里嫩,察言观色,掌握火候很重要!大厨把这一切玩儿的滚瓜烂熟!
接下来大厨迅速捞出肉片,迅速把瓢里的油倒回大盆里去,炒瓢坐到煤火上,再操起一个大勺子(饭店与家庭的最大区别就是饭店用勺,家庭用铲)迅速舀上少许植物油,迅速抓起花椒、辣椒、葱花往锅里一撒,只听见“嗤嗤啦啦、咯咯蹦蹦”的声音,顿时香味四溢,大厨迅速用大勺子把炝过锅的花椒等篦出锅,又迅速抓起一个大瓢从另一个沸腾的羊骨大锅里把热腾腾的羊骨汤舀到炒瓢里,下入过好油的羊肉片,勾芡,出锅,撒入碎葱花、碎蒜苗,再用一头绑着个小布条的小棍儿蘸上只能甩下来一滴的小磨香油—— 于是,5毛钱一大碗的鲜香可口的连汤肉片就好了!再配上5分钱一个的“大脚板火烧”,得得劲儿劲儿的一顿美餐,能保你拉上千斤重的架子车一口气走上50里路不带饿的!

【链接】
A、我们的知青时代。每当去8里地以外的颍桥公社粮站换粮食就会在桥上的清真食堂吃一回“连汤肉片”,那个时代我们下乡的襄城县的食堂,“连汤肉片”是唯一的一个品种。各个食堂可以专心致志地经营。因为食堂少,过往的车辆、去平顶山拉煤的豫东乡亲、来公社办事的农民都会在此吃上一碗连汤肉片再饶上两个“大脚板”火烧。如果我们去襄县城南的首山上拉石头,就会在汝河的大桥头吃上一碗“连汤肉片”同时饶上俩“大脚板”火烧的。
B、大厨们也很有眼睛见儿,一看见来了一群“江水英”(女知青仿‘龙江颂’里的女杰),还有一群“保尔柯察金”(男知青带毡帽、红五星,腰里扎麻绳),在抓羊肉片的时候会多抓上一撮,在点小磨油的时候会多点上几下,一切都在不言中,一切都让你感觉到大厨把你当自己人啦!
C、“连汤肉片”能刺激雄性荷尔蒙的积聚分泌,往往一大碗连汤肉片一下肚,男知青拉起架子车更起劲了。到伏牛山的首山拉石头一般都是一男一女搭配的,这些搭配的男女大部分后来成了夫妻。有的男知青为了在女知青面前显示雄起的一面,当时就在路上找茬和过路的司机吵架,一吵起来,把石头车往大汽车前面一档,后果是能让公路堵上几公里的车。
D、我们自己一边拉着架子车,一边还不停滴与同路的豫东拉煤的乡亲们开玩笑,用老东乡话喊着:“包袋掉沟底了!”,正在毛驴车上逍遥躺着的诚实的老乡们,倏地就坐起来纷纷跳下车,急忙下到沟底去找包袋去了,这包袋里装的是买煤的钱可是他们的命根子啊!结果没找到“包袋”,一看,包袋还好好的在车上哩,虚惊一场,公路上的所有人都开心地笑了。
有一次,有知青悄悄把领队的毛驴牵着掉了个头,那时一个毛驴车队少则20、30辆,多则30、50辆,一出许昌的霸陵桥上了正路,毛驴就会自己走起来了,一口气能从许昌走到60公里外平顶山,车主可以放心地睡觉。
第二天,我们在公路上又遇见了这一队驴车问:
“咋回事?还在原地走着呢?!”
答:“见鬼了!这兔孙驴!不着影哩咋又拐回去了?!”
人笑了,驴也笑了!
E、现在什么都精细化了,连尘埃都精细到了PM2.5了,但吃什么都没有原来的香味儿了?
F、在广阔的天地里,油菜花一望无际,田野中间无数的“江水英”,无数的“保儿柯察金”都一手端着一大碗“连汤肉片”另一只手指缝里夹着三个“大脚板火烧”磕蹴在那里尽兴吃着。
忽然有人喊:“沟底!沟底!包袋掉沟底嘞!”我也用老东乡话惊叫起来:“包袋!包袋!我的包袋掉沟底嘞!”媳妇把我从美梦中唤醒。
深更半夜寒意浓浓,我爬起床来,没羊肉,找出一块猪肉,开始切片,坐锅,烹制……唤醒媳妇、儿子、老母亲,每人一碗热腾腾的“连汤肉片”,然后教他们用亲切的老东乡话说:“沟底!沟底!包袋掉沟底嘞!”
现在的确是“包袋掉到沟底了”,那包袋里有我们的青春岁月!

我常感叹:
——时间都去哪儿了?不觉之间就老了!
——无限感慨、无限留恋、无限回想、无限憧憬!
——现在人老了,坚定一个信念:要为1942逝去的先人们立块儿碑,碑不在大小,但是这块儿碑我们河南人我们许昌人的心中要有
——你懂的!

现在我常喃喃自语:
——王老汉哪王老汉!58年得开悟,36年磨一剑!
现在我常扪心自问:
    ——1942的儿孙们都去哪儿了?
敬请看本社区我的【日志】:
——【我的梦-让更多的河南人看《1942》】
——【我的梦-为1942三百万亡灵建园、立碑、过节】


作者: 侯诗杰    时间: 2014-8-26 13:38
生活气息浓郁。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www.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