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单方气死名医 [打印本页]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19-1-15 15:59
标题: 单方气死名医
本帖最后由 义夫义 于 2020-12-5 08:37 编辑

           

《单方气死名医》


义夫义


      在古时候某个朝代,我的家乡(河北省涞源县某村)有家人家,只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寡居的老母。

     大儿子呢,在京城当个不大不小的京官,小儿子在家侍奉着老母亲。他们的老母亲已七十多岁了。      

      这天早上,小儿子在给母亲问安时,发现母亲比以前消瘦很多,即向母亲询问:“母亲,身体哪儿可有什么不舒服?”

       “儿呀,”母亲回道:“我只是觉得精神有点不济了,茶饭吃得也不像以前那么香了。大概是人老了,都是这样吧,你也不必担心。”

       小儿子回到自己的房间后,考虑了一下,决定即刻派人去请大夫来给母亲诊断一下。同时修书一封,告知在京城的兄长。

       大夫请来了,即给老人家诊断。经过一番望、闻、问、切。然后,大夫便开了一副药方,並吩咐药熬煎好后,即给老人家服下。

       小儿子不敢怠慢,急忙去药店照方抓药,回家熬煎好后,即侍奉母亲服下。

       但几副药汤服下去后,母亲情况照旧,小儿子很是着急!恰巧这时,在京城的兄长回信到了。他急忙打开细看,只见哥哥在信中说道:如在家乡医治无效果,你可即刻将母亲护送来我处。京城名医多,会治好母亲疾病的。

      弟弟不敢怠慢,急忙备好马车,同时向母亲说,哥哥想母亲了,但他因公务忙,抽不开身回家探望,要母亲去京城玩一下,以好母子相聚一番。

      老人家也很想念久未见面的大儿子,欣然同意了。

      于是,小儿子选了一个出门的好日子,母子俩高高兴兴地向京城赶路而去。

      经过多日的辛苦奔波,这天,终于来到京城。母子相见,自然欢喜不已。

      兄长将母亲安顿好后,急叫来弟弟询问母亲的身体状况。弟弟照实说了。

      哥哥听后,对弟弟说:“你别着急,京城有不少名医,明天我去请一位来,给母亲诊治。”

      第二天,京城名医请来了。照例又是一番望、闻、问、切。做完这些,大夫向大儿子使了一个眼色,大儿子会意,急将大夫请到书房奉茶。

      待大夫落座后,大儿子急忙拱手道:“请问先生,家母得的是什么病?有治吗?。”

      “唉,实话对你说,令堂病情较重,她‘五行缺木’,怕是熬不过一年了。”

      听见京城名医这么说,大儿子顿时不由泪水夺目而出,心痛万分。想起父亲去世的早,老母年轻守寡,家境贫寒,只靠祖上传下的几亩薄田生活。老母不知吃了多少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将我们兄弟二人拉扯成人,还供自己读书考上功名。如今,日子刚有点起色,母亲她老人家却要去了。这,他心里如利刃在绞,怎不叫人痛断肠!但他強压下哽咽,擦干满面泪水,急忙派人将弟弟叫来。

      弟弟随即来了,哥哥向弟弟把老母亲的病情一说,兄弟俩相拥抱在一起哽咽着,泪水滾滾,却不敢出声大哭,恐惊动老母亲。

      半晌,哥哥对弟弟说:“兄弟呀,如今我看这样吧,再有几个月,就快要过年了。先将母亲在我这里养息、调理,待过完年,等母亲恢复疲劳,身体略好些,你再将母亲护送回家乡去。人老了,终要叶落归根啊!”

      “嗯,我听从哥哥的安排。”弟弟应道。

       于是,兄弟俩強打起精神,精心侍奉着母亲。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过完了年。看看天气也一天天暖了起来,快要春暖花开了。老母亲精神似乎也好点了,脸上显得很快乐,虽然还有点憔悴。

      老母亲也是个明白人,这天,她对大儿子说:

      “儿呀,我在这儿也住了不少日子了,我想家了。”

     大儿子忙应道:“好吧,母亲想回家,待过几日,我准备一下,便由弟弟护送您老回家去好吧。”

      终于,分别的日子到了。这天,哥哥将老母亲和弟弟送到郊外几十里地,方各自洒泪而别。望着载着母亲和弟弟的马车越走越远,直至看不见了,大儿子还伫立在原地,许久,许久......脸上流滿了泪水。

      这一天,弟弟因急着赶路,错过了宿头,眼看日头将落正着急时,看见前面不远的路旁有一座不大也不小的庙宇,並决定前去借宿一晚,待明天再行。

     弟弟进了庙门,向庙里主持方丈说了缘故。老方丈满囗应允,喚来僧人引他母子俩人进庙里客房歇息,并安排饭食。

     饭毕,小儿子正与母亲在客房闲话时,老方丈闲步走了进来,小儿子急忙起身相迎并道谢。老方丈还礼后,落座便问他们母子何亊出门?小儿子便如此这般地说了情况。

      “哦。”老方丈说:“原来如此。”

      说完,老方丈扬眉便向其母亲望去。

      “老衲略知医道。”老方丈对小儿子说:“你若相信老衲我,就在敝庙住下,待老衲想想办法,如何?”

      小儿子先是一怔,随即忙拱手谢道:

      “那敢情好!只是打扰您老了。”

      老方丈摆了摆手,说声:“别客气。”

      就这样,母子俩便在庙里住下不走了,静候老方丈的安排。

      如此过了一段日子。这天,老方丈来对他们母子说,庙后面有一片果林,是庙产。如今,已有时令水果成熟了,可叫老夫人前去食用。并吩咐,尽量吃,能吃多少吃多少。     

      小儿子搀着母亲来到庙后一看,果然如老方丈所说那样,庙后面有多种当地果树,有的树上已成熟了不少时令水果呢。于是小儿子便将一些成熟的水果采摘下来,洗干净后,奉给母亲食用。

      从此日开始,老夫人从第一批时令水果吃起,直至当年的水果下市为止,将果林里的每样水果都吃了个遍。

      这天,老方丈又来到母子住处,将老妇人脸上看了看,并给老夫人仔细地搭了搭脉。然后转头对其子说:“阿弥陀佛,你母亲的病已经好了。”

      小儿子欣喜万分,忙立即向老方丈跪下磕头致谢!并许诺说,要将全家当产,厚报老方丈。老方丈弯腰伸手扶起他,说:

      “阿弥陀佛......我辈岂是为钱财而治病的行道之人吗?“

      说完,老方丈出门飘然而去。呵呵,这真是:单方气死名医啊!



初稿:2019.01.15
修改:2020.11.28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9-1-15 21:15
本帖最后由 义夫义 于 2021-4-21 22:34 编辑

故事感人。兄弟二人为母亲安康尽了最大孝心,感动上天,得到厚报。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9-1-16 06:33
有味道,传世理。赞。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19-1-16 17:57
本帖最后由 义夫义 于 2019-1-25 21:57 编辑

有些病,遍访名医,久治不愈,结果却被乡村中不大识字的翁妪之辈,以某土方、偏方治愈,名医闻之,甚感郁闷,几乎气得吐血而亡,所以,民间戏言:“单方一味气死名医”。
传说宋徽宗赵佶的宠妃患病咳嗽不止,太医们用药几天,病未见轻,反而加重,宋徽宗大怒,令他们必须在3天内治好宠妃的咳嗽,否则格杀勿论。名医们惶惶不可终日,其中一位在家里坐卧不安,忽然听到门外有叫卖声:“家传单方,包治咳嗽,一文一帖,无效退钱”。
太医有所不信,但回头想想,现在已经没有办法了,不妨试一下,碰碰运气。他就出门买了几帖,赶到宫中给宠妃服用。不料宠妃的咳嗽病竟然当日即愈。宋徽宗闻讯后龙颜大悦,当即赏银百两。
太医回家后想弄清是何妨方,就差人去街上寻找那个卖药的小贩,并以百两银子相赠送。小贩大喜,就把药方告诉了他。原来,那包治咳嗽的药竟是单味海蛤壳,放在火上煅过,磨成粉末而成。这正是俗话所说的“一味单方,气死名医”。当然,咳嗽的病因复杂,还需中医辨证施治,此例能迅速治速,必是因为用药对证。以药测证,宠妃所患之咳嗽,当属虚火犯肺之证。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漫长的岁月中,各地民众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这些经验,往往是个人的用药心得,不一定是文献所载,但代代相传,为大众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19-1-16 18:03
本帖最后由 义夫义 于 2019-1-16 18:05 编辑
老党 发表于 2019-1-16 06:33[/color]
有味道,传世理。赞。


谢谢老党老师的鉴评!{:1_222:}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9-1-16 18:24
义夫义 发表于 2019-1-16 18:03
谢谢老党老师的鉴评!

小偏方治大病,到处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以民间故事方式,弘扬传统文化,挺好的。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19-1-17 21:12
好故事,弘扬正能量,母慈子孝,方丈慈悲为怀,偏方济世救人。赞。
作者: yxq一叶扁舟    时间: 2019-1-18 12:39
算是一个不错的故事{:1_210:}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19-1-19 13:32
老党 发表于 2019-1-16 18:24
小偏方治大病,到处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以民间故事方式,弘扬传统文化,挺好的。


谢谢老党老师的鉴评!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19-1-19 13:35
本帖最后由 义夫义 于 2019-1-19 13:36 编辑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19-1-17 21:12
好故事,弘扬正能量,母慈子孝,方丈慈悲为怀,偏方济世救人。赞。


谢谢云上老师的鉴评!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19-1-19 13:38
yxq一叶扁舟 发表于 2019-1-18 12:39
算是一个不错的故事


谢谢一叶老师的鉴评!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19-1-20 12:30
qinyuanchun1234 发表于 2019-1-15 21:15
故事感人。兄弟二人为母亲安康尽了最大孝心,感动上天,得到厚报。


谢谢老师首赏,鉴评!
作者: 冬风无痕    时间: 2019-1-24 09:03
有是心态也是一副良方!
作者: 冬风无痕    时间: 2019-1-24 09:07
义夫义老师的这篇小说已转发至短篇小说栏,欢迎义夫义常来小说栏作客!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19-1-24 09:38
冬风无痕 发表于 2019-1-24 09:07
义夫义老师的这篇小说已转发至短篇小说栏,欢迎义夫义常来小说栏作客!

冬风无痕老师:谢谢!
作者: 鹿城飞侠    时间: 2019-1-24 14:27
感人的故事,诠释了母子情深,文中的两个儿子孝心可鉴,值得称颂,满满的正能量。欢迎老师常来交流!
作者: 钢钢好    时间: 2019-1-24 22:34
老师的故事很有回味,通过老师的叙述,能够体会到,老师对国医有研究。小故事文字不多,但将中国民族传统道德精髓传达,孝道,从善,都能给人以体味。其实,老师所讲的单方治大病,道理在于对症,不对症的药,再贵重也没有效果。联想到当今的一些人,有了病就要大吃特吃各种药品,岂不知,这样的方式,无异于糟蹋自己的身体,所谓医保承担一部分费用,但不能拿药当饭吃啊,可悲。小故事叙述顺畅,文字简略,能够给人以启发,期待老师更多佳作。问好!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19-1-25 00:17
本帖最后由 义夫义 于 2019-1-25 00:18 编辑
冬风无痕 发表于 2019-1-24 09:03
有是心态也是一副良方!


冬风无痕老师:OK.同感。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19-1-26 12:21
本帖最后由 义夫义 于 2019-1-26 12:22 编辑
鹿城飞侠 发表于 2019-1-24 14:27
感人的故事,诠释了母子情深,文中的两个儿子孝心可鉴,值得称颂,满满的正能量。欢迎老师常来交流!


首版老师:您好!谢谢!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19-2-9 21:33
钢钢好 发表于 2019-1-24 22:34
老师的故事很有回味,通过老师的叙述,能够体会到,老师对国医有研究。小故事文字不多,但将中国民族传统道 ...

钢钢好老师:您好!
祝您新年快乐!谢谢您的鉴评哦!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19-2-19 10:56
中国的中医学,博大精深,可惜近代大都失传了。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19-2-23 16:20
本帖最后由 义夫义 于 2019-2-23 16:21 编辑

如今,中医没落的原因,一种是国人不相信它,一味的相信西医。感觉它是一种不可靠科学的医学,没有它的科学依据,说他是一种巫术。另一种是感觉中医麻烦,治病疗效慢,效果不是很快的明显,但是中医的确有自己的科学理论根据,中医没落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毁在中药上,因为现在药效不如以前那么好!在加上中国搞什么市场经济所导致的中药没有规范的产地和管理。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19-2-26 19:27
冬风无痕 发表于 2019-1-24 09:03
有是心态也是一副良方!

是啊,有一个好心态,比什么都重要哩。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19-3-24 20:19
钢钢好 发表于 2019-1-24 22:34
老师的故事很有回味,通过老师的叙述,能够体会到,老师对国医有研究。小故事文字不多,但将中国民族传统道 ...

谢谢老师的鉴评!问好!

中国国医,博大精深,渊源悠长。可惜,近代逐渐衰弱了。

惭愧,只知国医一点皮毛而已。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19-12-7 23:02
本帖最后由 义夫义 于 2020-3-18 23:43 编辑
白水 发表于 2019-1-15 21:15
故事感人。兄弟二人为母亲安康尽了最大孝心,感动上天,得到厚报。


迟复见谅,谢谢老师鉴评。问好!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20-1-13 21:58
老党 发表于 2019-1-16 18:24
小偏方治大病,到处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以民间故事方式,弘扬传统文化,挺好的。

谢谢老党老师的鉴评!祝您冬祺!{:1_222:}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20-3-18 23:47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国学,应该将中医发扬光大为好。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20-4-10 17:23
我国中医如此博大精深,为什么自明朝以后,五六百年以来,中医凋零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无非就是西医的传入,让中国人失去了学习中医的耐性,学习中医,不仅仅是要会问病情,也不仅仅是背诵几个方子来做加减,而是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实践的更多,如果一个人真的肯踏踏实实地去学中医,他一辈子都学不完中医,因为中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去发展,有些人热爱中医,背诵汤头歌,学得几个药方,就以为学会了中医,其实,这是在坑害中医,中医的皮毛都没有学会,就去看病,看不好吃了药不管用还好,吃死了人那就是天大的事情,中医就这样逐渐的没落了!
现在中医界,青黄不济,老一辈积累了一辈子的中医经验没有人肯去学习,得不到传承,新一代的年轻人还没有成长起来,中医面临着失传,在这个金钱的社会,又有几个人肯去放下名利默默无闻的为中医奉献呢?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20-4-18 23:29
本帖最后由 义夫义 于 2020-11-24 14:39 编辑

我有位同学是中医专家,我曾经向他咨询中医与西医的区别。我问他:是不是急诊看西医好,而有些慢性病看中医好。他对我说:中西医的区别,并不在于急慢之分。中医对急性病的治疗并不亚于西医。就目前来说,中医的优点是:
1、防患于未然,机体稍有功能上的变化,中医即认为是阴阳失衡,就要适当的调整。
2、治病求本,发现问题就要找到发病的根本,从根本上去除疾病,从而使机体恢复正常状态。
3、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人体本身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个位置有病,其根本不一定在这里,多数是两三个脏器或经络功能失衡的结果。
4、辩证论治,有了疾病,不能就病治病,而是要通过四诊,也可以结合现代辅助检查设备,综合判断,分析透彻疾病的证型然后才可以处方治疗。所以中医治病,发现早、治疗彻底、对机体没有损伤或损伤小、预后稳定。西医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有辨病明确、解释浅显易懂、用药对症显效快、用药方便等优点。对疑难病和不能够解释的疾病,远期疗效差。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20-11-24 14:47
通过媒体报道,我们可以认识到。无论是从一开始运用地方省级相关老中医相关处方治疗冠状病毒肺炎,还是运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相关处方“宣肺排毒汤”治疗新冠肺炎。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疗效有效率最高达到90%。

尤其是近期山西省的中西医防治新冠肺炎的成果,更是达到了零死亡零增长,的可喜成就。

通过相关报道我们得知,无论是以前对中医药比较欠缺了解的西医大夫,还是拒不接受中医药治疗的相关患者,在运用了中医药以后,对它的疗效都十分肯定和认可。

所以呢,这个中西医结合以中药治疗新冠肺炎为主,以西医对症治疗为辅的策略,是行之有效的。自打中医介入患者治疗后,死亡率明显降低,症状控制率和治愈率明显升高。这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当下我们十分有自信,也有理由相信。中西医并重治疗新冠肺炎是行之有效,前途无限的。

中医药在早期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一定优势,特别是密切接触者用上中成药,可使患者减少或不发病,中医讲就“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要千方百计维护身体的正气来防止外邪的侵入。如果发热的病人还不能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也不能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也推荐中成药降温。这些发热的病人可能有普通流感如甲流、乙流等,也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用中药降体温能很快恢复正常。对疑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人轻症的,在隔离点用协定通治方,跟据疾病的病因、病位、病理抓住主要症状来拟定的方子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还是非常不错的。

重庆市发布两个中医药防治方案,中医专家参与新型冠状肺炎确诊病例治疗459例,参与率84.4%,4个试点省份运用中药清肺排毒汤救治确诊病例214例,总有效率90%以上!各地都有传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捷报,现在首个中医的方舱医院在武汉已经开始收治轻症肺炎患者,采用汤剂+艾灸,膏灸的治疗手段,效果明显!这次疫情让中医崛起,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医是我们的瑰宝!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20-11-26 19:12

作者: 李振强    时间: 2020-11-26 19:44
《内经》有:“五果为助。”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20-11-29 00:22
李振强 发表于 2020-11-26 19:44
《内经》有:“五果为助。”

感谢老师留言。祝您冬祺!
《内经》说“五果为助”,意为五果是生命机体活动的营养补助。每人每天应摄入水果200~400g为宜。 我们膳食种类多样,各食物营养成分各不相同,没有一种食物能供给身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因此每日膳食必须有多种食物合理搭配,才能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达到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目的。 《内经》所谓:“谨调五味,安和五脏。”提倡五谷杂粮综合搭配食用,以达到营养成分的互相补充,增强食物的营养价值,调补五脏,完成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完整过程。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20-12-2 22:10
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在西医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几千年来国人有病伤都是看中医。
我就不就明白了,为什么现在中医式微,后继无人了呢?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20-12-5 08:11
后继乏人,是中医最大危机

据《中国中医药报》第3108期载文,有老中医感概“中医最大的危机是后继乏人。也许不出50年,中医不需要被别人取消,就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此语并非危言耸听。中医后断无人的根源是后继乏术,这是中医临床现状和人才培养的要害。
有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西医从业人数约550万人,而中医只有40万人左右,比50年代减少了20%。这个40万人的数字,也仅仅是中医药从业者的人数,其中,又有几多真正具有的高水平的中医呢?估计很可能是千分之一吧。
记得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自称“一代完人”,并解释说此处的“完”不是完美的“完”,而是完蛋的“完”。闻听此语,振聋发聩,发人深思。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20-12-5 08:17
人们形容医生看病疗效好,会称赞其如“扁鹊重生”、“华佗在世”,然而,后继乏术的中医如何让老百姓看到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古代的扁鹊、华佗早已远逝,未来的扁鹊、华佗又在哪里?思古观今,身为中医人怎能不为中医后继乏人乏术的命运忧心忡忡?{:1_209:}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20-12-5 08:33
唉,有中医业内人士断言:如果中医不能薪火相传,随着老一代中医纷纷故去,中国将只能成为教科书上的“中医故乡”。倘真如此,我们将愧对祖先啊。{:1_209:}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20-12-5 08:59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了一批批中医药人才,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发展。
然而,也有不少人质疑中医药高等教育,认为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出的是“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半成品。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20-12-5 09:59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但绝不是说不清的理论,和糊里糊涂的用药,只有糊里糊涂的用药的庸医,没有糊里糊涂的中医理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西医在药理检测方面有它严谨的一面,但因为医学本身的实践性,仍然不能避免用药的偏差,举一个简单例子,三十年前,四环素这种西药,是国人争先使用的抗生素,结果一二十年后美国才发现它存在极大的毒副作用,可是这种药已经伤害整整一代人,看看许多六零后七零后的四环素牙,就是那个经过动物实验,堪称严谨的西医打在人们身上的印记,更不谈许多过量使用此药得了说清、道不明的病而枉死的人们。不要说中药是癌症患者的安慰剂,中药不是仙丹,能够延长西医判了死刑的患者的生命,已经功德地量。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21-3-6 23:52
国家为什么突然成立中医委?是从上次病毒和这次病毒治愈效果才决定。
武汉新冠状病毒中西医分组治疗实验结果对比出来了,西医再次惨败!
中西医分组治疗人数:
中医:320
西医:320
最终死亡病人:
中医:0
西医:113
死亡率:
中医:0:
西医:35.3%
痊愈时间:
中医:平均7天
西医:20天了还在治疗。
治疗方式:
中医:中药、针灸。
西医:氯喹抗生素激素吊水等等。
后遗症:
中医:无
西医:肺纤维化,尿毒症,心肌炎等等。
医疗费:
中医:几百块钱
西医:大于40万
中医治疗320人,0死亡;
西医治疗320人,死亡113人。
试验远未结束的时候,西医治疗的很多病人坚决跑到了中医治疗组,导致了事实上中医治疗的病人超过了320,而西医治疗的病人少于320人。
试验结果:西医彻底失败。
以上是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曾海基大夫的数据。
曾大夫说,这次我们用的全部是中药治疗,在我们观察组一共有320个病人,无一死亡!而对照组的320人就死了113人。连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视察我们治疗组的时候都佩服得连连夸奖。
对照组西医用盐酸氯奎,还有进口的抗病毒药加输液等等。我们用百合救肺汤、麻杏石甘汤、五味败毒汤等等加减。对照组后来好多病人都转到我们中医组来。基本上一个礼拜出院,各项检查正常。
病毒感染那是西医的理论。免疫系统下降才是主因,外邪为辅。中医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治疗之根本是扶正气,并且祛邪气的方法。
举国上下力挺祖国医学――中医!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21-4-21 22:36
冬风无痕 发表于 2019-1-24 09:03
有是心态也是一副良方!

赞同!{:1_222:}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21-5-26 17:01
老党 发表于 2019-1-16 06:33
有味道,传世理。赞。

{:1_222:}{:1_222:}{:1_222:}
作者: 我就在水一方    时间: 2021-8-26 09:01
义夫义 发表于 2019-2-19 10:56
中国的中医学,博大精深,可惜近代大都失传了。

确实使人惋惜啊。{:1_215:}
作者: 义夫义    时间: 2021-10-19 10:41
我就在水一方 发表于 2021-8-26 09:0

中医的衰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五四运动之后,国人对于文化变得很急切,崇尚西学,几欲否定甚至毁灭中国传统的一切!由此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废除中医运动……因着崇尚所谓“科学”,很多“知识分子”便打着科学的旗号,去打击中国传统一切他们认为“不科学”的事情。中医,自然是被认为“不科学”的,所以受到了严厉的打击,甚至到了几乎要被废除的境地。 纵然是到了现在,仍然残留几个“知识分子”在以科学的名义打击中医。说到底,是国人普遍缺乏文化的包容心。自己不认可的实物,就要全盘否定。 当然,中医自身也是存在问题的。中医是博大而精深的,并且概念比较抽象,学习起来很是困难。没有几年的功夫,或者没有好的师傅指点,很难掌握的。而国人普遍又比较浮躁、保守。习医者既没有耐心钻研医术,掌握技术者又不肯教别人,以至于中医师的中医水平普遍偏低。可以说,中医最容易产生庸医。而人们对于中医的印象多半来自于他们,理所当然会觉得中医疗效差,甚至骗人。其实,那都不是真正的中医! 当今的中医教育制度也是有问题的!课程安排偏于西医,中医几乎被边缘化。所以五年毕业后,对中医只是一知半解而已。到了医院,所谓“跟师”学医,通常只是抄方而已。那些“老中医”,大都比较保守的!比如我们县的所谓“老中医”,只教他的儿子和孙子而已。再者,医院的奖金发放政策通常是跟职称相联系的,跟技术水平没多大关系。这导致很多中医大夫业余时间都在搞所谓“科研”以提升职称。一句话,整个医疗环境不能促进医生学习进取。范此种种,导致中医师的水平普遍较低。疗效不可靠,自然使用者就少了。患者一少,中医也就衰落了。
作者: 我就在水一方    时间: 2021-10-19 10:51
义夫义 发表于 2021-10-19 10:41
中医的衰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五四运动之后,国人对于文化变得很急切,崇尚西学,几欲否定甚至毁灭 ...

老师文章棒棒,老师真象我《布衣》文章所写:那青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精通文学,不论西方和中国。{:1_218:}
作者: 我就在水一方    时间: 2021-11-3 14:51
义夫义 发表于 2019-2-19 10:56
中国的中医学,博大精深,可惜近代大都失传了。

可惜啰。
作者: 我就在水一方    时间: 2021-12-13 19:02
义夫义 发表于 2021-10-19 10:41
中医的衰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五四运动之后,国人对于文化变得很急切,崇尚西学,几欲否定甚至毁灭 ...

老师分析的有道理哟。{:1_207:}
作者: 云岭人    时间: 2022-1-10 00:02
果然是“单方气死名医”。点赞!{:1_207:}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www.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